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王耀在谈及数据安全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监管缺失是常态,特别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候,监管需要有标准来作为支撑,而标准又是跟着产品和技术不断迭代的。
由于智能汽车是一个新物种,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完美的方案,目前国内外都处于摸索阶段。
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呼吁,智能化数据不能够不管,因为它涉及到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但希望是“管而不死”,国家需要尽快制定明确的数据归属问题,到底自动驾驶的数据归谁,让企业开发过程中合法采集、合法收集、合法使用,甚至合法的交易。
技术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它不能偏离轨道“裸奔”,自动驾驶也应当如此。
自动驾驶是依赖于AI的,而AI的训练需要海量的数据,尤其是自动驾驶这种复杂的AI智能,数据越多越好,尤其是需要大量的路况数据,不然对于障碍物、线路、交通信号等识别准确率就不够。
有一种观点是,谁采集到的数据多,谁就占据了自动驾驶技术的高点。如果不允许采集数据,这条控制链路就要被切断。但如果汽车的发展是以牺牲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为代价,那这种发展就无意义。
“平衡点或许很快达到,但大家不要指望一刀切,哪些数据可以用,哪些数据不可以用,这个很难,特别是涉及到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数据。”王耀举了行车记录仪数据的案例,自己采集行车记录仪的数据,并不违反《测绘法》,但如果把一个城市的行车记录仪数据都采过来,概念又不一样了,所以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
总之,智能汽车是一把双刃剑,“提高产品体验”不应该成为车企无底线收集、使用和贩卖用户数据的借口。怎样规避风险,在于汽车行业如何从法规和技术上构筑汽车信息安全的“防火墙”。“他律”与“自律”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