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汽车工业的变革浪潮中,中国正以“智”为刃,劈开一条通向汽车强国的创新之路。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技术自立自强,做强做大民族品牌。作为央企排头兵,东风汽车以“科技跃迁”为战略支点,将社会责任融入产业基因,用一场持续十余年的赛事——“东风梦想车”中国青年汽车创意设计大赛,搭建起青年创意与产业需求的桥梁。
▲“东风梦想车”大赛校园招募
4月29日,第七届“东风梦想车”大赛在武汉圆满落幕。这场以“智创·新未来”为主题的赛事,不仅是对未来智能化出行场景的探索,更是一场关于“破”的深度实践——打破产学研的传统壁垒、突破出行场景的既有想象、破解人才培育的长效命题。当青春与科技碰撞,设计图纸上的每一笔勾勒,都在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积蓄“智创”新动能,而“破”的勇气与智慧,正成为贯穿赛事始终的精神内核。
一、创新破壁:在产学研的边界中培育创新原力
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本质是人才结构的迭代升级。当传统车企面临智能化变革的颠覆性挑战,当新势力掀起“用户运营”的浪潮,行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早已超越“造型美学”的单一维度——既要懂智能网联技术原理,又能捕捉用户隐性需求,更具备系统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东风梦想车”大赛的首要价值,正是在于打破高校教育与产业实践的“次元壁”。
在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东风公益基金会的指导支持下,“东风梦想车”大赛串联企业、协会、高校、青年等创新要素,充分发挥企业之力、机构之谋、青年之智,构建起“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育人平台。
▲东风猛士917蛟龙战甲
“猛士蛟龙战甲居然停到我们学校教学楼下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发出惊叹。2024年10月,大赛校园招募开启,当岚图梦想家、猛士917、奕派007等热门车型开进高校校园,汽车工业的真实场景瞬间化作了触手可及的教学现场。东风汽车技术专家与入职东风的往届优秀选手组成招募宣讲团,走进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带来智能网联技术路线的产业级解读与概念车落地的亲身经历分享,课堂上的设计原理与产业一线的前端发展在此刻形成共振。
而“青年梦”校企创新联盟的签约和“联合众创空间”的共建,更是为这种共振搭建了制度性桥梁。通过与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将产业价值链嵌入课堂教育,让高校成为产业变革的策源地,让青年成为产业创新的主力军。
▲东风汽车与中央美术学院共建“联合众创空间”
二、创意破界:当Z世代重新构建出行生态
参赛作品的演变,是观察行业趋势的最佳镜像。本届大赛共收到231副参赛作品,分别来自76所不同院校,含8所海外院校。选手们以“智创”为笔,在“人、车、社会”的关系图谱上绘制出三大创意维度,涌现出了一系列如“多场景智能伙伴”“天文观星越野”“移动心灵栖息地”等全新概念,重新定义“移动空间”的价值内涵:
▲“东风梦想车”大赛十周年巡展走进襄阳市东风中学
技术人文主义的觉醒:从功能载体到情感共同体
冠军作品清华大学“绝对队”的《灵驭-双子》跳出传统交通工具定位,通过可分离式驾驶机器人与模块化车身设计,让汽车既是适应多场景的智能出行工具,也是陪伴用户探索的“机械伙伴”,呼应Z世代对“个性化场景适配”的深层需求;湖北美术学院“企鹅小队”的《NAMMI POD》专为都市带宠女性设计,掀背式车门、可调节香氛系统与私密座舱空间,将汽车转化为“移动私享空间”,体现对特定人群情感需求的精准捕捉。这些作品传递出技术与人文融合的趋势,预示着未来交通工具将从功能载体向满足多元情感需求的“第三生活空间”转变。
▲冠军作品:《灵驭-双子》
场景经济学的前瞻:从通用设计到垂直场景深耕
华南理工大学“海底小纵队”的《东风逐星者》聚焦天文摄影师这一细分群体,通过座舱旋转变形、穹顶AR观星屏幕与半躺摄影座椅,打造“移动天文台”,将汽车设计从“面向大众”转向“服务圈层”;广州美术学院“从容应队”的《散玉尘》针对冰雪运动场景,在极端环境中实现“功能美学”与“场景适配”的统一。本届参赛作品中,针对露营、极地、城市低空通勤等垂直场景的设计占比显著提升,折射出青年设计师对“场景化出行经济”和定制化功能设计的前瞻布局。正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在决赛现场对选手们的寄语与展望:“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定制化是不可忽视的一大趋势。”
▲亚军作品:《东风逐星者》
设计话语权的重构:从技术跟随到文化自信觉醒
考文垂大学“加兰德队”的《MOS-mind open space》提出“移动心灵栖息地”概念,将东方传统美学中的意境营造理念融入智能座舱设计,通过开放式空间布局与AI情绪感知系统,追求“身处都市、心在旷野”的中式通感体验,将“治愈系设计”引入汽车场景,回应后疫情时代的精神需求;西南交通大学“等东风队”的《等风》将徽派建筑、苏式园林的美学元素融入车身设计,车头线条模拟山峦起伏,全景车窗勾勒“四季入画”的中式意境,展现“科技+人文”的东方设计哲学。这些作品打破西方设计范式的桎梏,证明中国青年设计师已从“技术翻译者”蜕变为“文化叙事者”,正在重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设计语言。
▲季军作品:《MOS-mind open space》
三、创制破局:央企责任下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在汽车强国战略的宏大叙事中,东风梦想车大赛的深层价值,在于以央企担当深耕创新型人才培育,构建“人才强企”的长效机制。正如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 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毛静所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汽车强国的关键所在。”大赛多年深耕,已成为“汇聚创新要素、培育产业新军”的重要磁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年汽车创意赛事IP:
▲东风汽车公司(党委 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毛静致辞
全周期培养体系的构建:从校园招募的创意萌芽,到初赛、复赛的层层筛选,再到决赛现场的成果展示,赛事形成“创意筛选—技术赋能—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特别是研学阶段的飞升训练实践,选手们在岚图汽车生产线上见证精湛与严谨的全流程智造工艺,在猛士零碳工厂体验硬核越野技术与智能化的融合应用,在东风汽车研发总院和全球创新中心领略东风的技术积淀与创新实践,这种“沉浸式技术启蒙”极大的提升了青年设计师们设计方案的落地可行性。往届大赛中,有许多参赛者毕业后直接加入东风汽车,成为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的精英骨干。
▲十强团队研学训练走进猛士零碳工厂
产业资源的集中整合:本届赛事联合东风汽车旗下岚图汽车、猛士科技、东风乘用车、东风日产、东风本田、郑州日产等品牌力量,依托东风汽车研发总院深厚的研发实力积淀,结合东风人事共享服务中心丰富的人才招聘与培育资源,集各方产业资源为参赛者全方位助力。五家品牌与研发总院的技术专家组成导师团,为选手提供一对一指导,助力其在研学阶段的作品打磨和能力提升;东风人事共享服务中心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组织开展以“寻找造车的神”为主题的全国巡回校园招募活动,荣获第十一届金轩奖-公益与社会责任类金奖,搭建起从赛事到职业发展的桥梁,让青年学生在比赛中收获成长,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研发总院导师为十强团队提供实践指导
社会责任的深层践行:自2014年启动以来,“东风梦想车”大赛始终以“让每个梦想都有东风可乘”为初心,产生了1000余件创新设计作品,影响辐射全球2000余万大学生,是中国汽车行业最具规模性、专业性和影响力的国际化青年设计赛事,也是东风汽车承担央企社会责任,打造品牌、塑造文化的前沿阵地和亮眼名片。办赛以来,大赛持续释放“磁场效应”,不断激发青年创新潜力,助力青年创新实践。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大赛创新性引入车主评审机制,让用户需求与青年创意理念直接对话,这一突破既延续了东风“与用户共创价值”重要理念,更彰显了央企在可持续发展中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层实践。
▲“东风梦想车”大赛决赛车主评审团
当舞台上的聚光灯渐渐熄灭,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场赛事的圆满收官,更是一个产业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那些曾在赛事中闪耀的年轻身影,终将成为中国汽车从“制造”迈向“智造”的中坚力量。逐梦不停,初心如磐。东风汽车始终以央企担当,将青年的“造车梦”融入民族汽车工业崛起的时代洪流,用创新实践回应时代命题。这场关于“破”与“立”的持续探索,必将在更广阔的时代舞台上,续写属于中国汽车工业的梦想新篇。
▲第七届“东风梦想车”大赛决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