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看高德地图时,他的位置还在500米开外,估计要两三分钟吧,但是只觉得就一愣神的时间,他的车已经“刷”地停在我面前。吓我一跳。上了车,他一打方向盘,作为老司机的我立刻就知道,这也是个老司机中的高手,又快又稳,全程4分钟开到(最长的开11分钟,大部分是6~7分钟左右)。有这样的司机,坐车才是享受。
此外,打车多了也知道,很多司机都是新手,路不熟,只能看导航,地图显示五分钟的十分钟都到不了。而且,系统有时候会显示车子长时间不动。很多时候,我问司机开了多长时间,都是几个月、甚至刚开一个月的,这个行业的人,熙熙攘攘,来来往往。
也有的司机很“鬼”,就是觉得路太近,不划算,就开到差不多的地方,掉头向另一个方向开了,那作为乘客的我等不及,只能重新打车不是?有天晚上我打车,上车司机师傅告诉我,才知道司机的这个窍门,而且他给我算了算账,这一单他能得到11.93元,但是开到我这里要两公里多路,送我2.6公里,光是油费就要比普通单子多,实在不划算。
还有一次,我从上海国际会展中心打车去花桥,全程大概120多元。但是这位姓石的聚的出租车司机很“鬼”地用了两部手机,架在中控台的这部没啥花头,而他用自己左手侧的那部手机,遮掩着不断在搜索、更换路线,根本不按中控台这侧的手机路线走。
我看着他一路的“骚操作”,没吭声,下车时候拍了照片,投诉到平台,告诉平台司机让我多花了30多块。平台在核算后,才扣除了这部分费用。这样的经历倒是很少,不过也能看出,只要反馈给平台,处理速度还是不错的。
有位师傅很逗,他问我要现金,因为现在打车很少用到现金了,就很奇怪地问他,才知道,他的银行卡都被冻结了。因为他替人担保20多万,结果被朋友坑了。问他,为什么会给朋友担保?“唉,主要是熟了,他说的挺真诚,没想那么多。”结果,现在只能靠开车慢慢还债。
说到底,网约车司机之所以选择这个事干(自己买车开网约车为主),因为比较自由,能掌控自己的时间,不用在单位看领导脸色,“想做就可以做做,要么就歇着。今天正月十九了吧?我今天是第一天出来开。休息了一个月。”
这位司机从2015年开滴滴,也挣到了“第一桶金”。我问,车钱挣回来了吧?“何止车钱?”他自豪地反问我,不过接下来就吐槽,即便如此,手里也没能存下什么钱。
恰饭,生活
我打到的最好的一辆车是沃尔沃S90L,算是“超规格礼遇”。价格没变,还是正常的价格。
为什么会打到这么豪华的车呢?司机师傅上车就骂娘,说曹操给的这个“回家单”有多傻,算费用给我,一单挣不到五块钱,确实有白干的意思。但这是曹操在上海投放200辆做品牌宣传的车型,作为乘客,我倒是享受到了,这怎么说呢?算是委屈这位司机了吧。
司机里面,也不光是专职司机,还有很多兼职的司机。还曾经打到辆荣威RX5,司机师傅也是租赁公司的车子,从晚上开到凌晨五六点。他说,“只开网约车,那不得饿死了?”白天他还得做一份工,确实很辛苦。
司机各式各样,有的人很礼貌,有的人很冷,有的人很健谈。而对于交谈,滴滴则有规定,不能跟客户要电话号码,不能涉及乘客隐私,这点倒是做得很好。
“你愿意跟乘客聊天吗?”我问一个开卡罗拉的小哥司机。“看心情。”然后加了句,“不愿意。”
为什么呢?我反问。“你可以当乘客是空气,乘客也可以当你是空气。对吧?有什么可聊的呢?”
“那你不寂寞吗?”这位司机小哥看着前方的路,不再回答我的话。这个时候的我变成了空气。他经历过什么呢?对于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如此悲观?
“开网约车有乐趣吗?”“你喜欢开网约车吗?”这两个问题我问了很多司机,得到的答案类似,就是基本没什么乐趣,除了最开始开会有点新鲜感。我就想到一个问题,这么庞大的一个司机群体,毫无乐趣地挣钱,养家糊口,作为“沉默的大多数”,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也就是说,你看到的宣传海报上的笑容,实际当中是遇不到的。这才是真实。
同样的一个问题是,“你开网约车这些时间里,有没有碰到有趣/好玩的事情?”没有。至今我没能问到一个能给我讲个有趣故事的司机。也许以后会有吧。
这些司机基本上每天要跑十几个小时,属于精力高强度支出,因为不能分心,不然容易出事故。那天晚上,在一个红绿灯路口,司机指着我旁边的那些车子说到,“你看嘛,除了我们旁边这辆,其他的要么是出租要么是网约车。”
这些人的沉默就这么散播在街道上,空气中,这里面含着种无言的负面情绪能量,让我们的社会变得异化。所以,我就想,我们的滴滴、美团、T3、高德这些平台,不能做点什么?国家不能做点什么?
就像那些外卖骑手,在爆出那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后,终于有了些许改善。什么时候,我们能在坐上网约车时,能碰到开心的笑容?而不是无言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