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成立合资公司,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新能源主机厂更倾向于自建电池厂,通过自研自产动力电池,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从长远角度来看,也能有效缓解供应压力。长城汽车于2018年将旗下动力电池事业部剥离成立了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新势力领军企业蔚来和广汽埃安也分别于近日成立了电池公司,业务范围涵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制造、电池材料研发及相关产品的技术服务等。车企选择自研电池,可以在电池规格定义、标准主导等方面占据有利地位,有助于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掌控话语权 车企自研电池利大于弊
在当前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动力电池供应日渐紧俏的背景下,车企自研、自产、自供电池,确实可以降低一部分整车制造成本,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最新数据显示,电池行业领军企业宁德时代市场占有率已经稳定在35%以上,LG、松下等第二梯队企业市占率也保持在10%以上,而这些电池企业的毛利率最高也只有18%,更多企业仍处于亏本的状态。头部电池厂商的收益尚且如此,作为后来者的车企想要通过自研自产电池实现投资与回报平衡难度不小。
可即便如此,大量车企仍然坚持涌入电池制造赛道,无疑是看中了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重要性和技术壁垒。正如燃油车时代,国内车企投入大量经费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汽车部件研发上,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到来,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面临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是,这次不是受国外技术制约,而是存在被供应商“卡脖子”的隐患。车企只有将电池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拥有话语权。
以比亚迪为例,作为自研自产电池的先行者,比亚迪旗下最新的刀片电池不仅安全系数高,成本也较为低廉,并借此推出了性价比极高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稳步攀升。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9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超过118万辆,同比增长249.56%,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市场份额已超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