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几乎所有的汽车制造商目前都在中国深耕本土化,福特如何脱颖而出,又如何防止“好的策略落地变形”,后续几年挑战极大。

其次,是兼顾好燃油车与新能源的平衡。
在大本营美国,多数皮卡产品还有较长时期仍然由发动机驱动,并渐渐过渡至电动皮卡。虽然福特、特斯拉都在推动电动皮卡业务,但美国不同区域对燃油车和电动车的青睐程度迥异,故而不能因为部分声音为电动皮卡击节叫好,就放弃燃油车。同时,还要继续优化发动机产品,来应对当地的CAFE油耗法规。
而在中国,虽然整个汽车产业链的电动化进程在提速,但是福特现阶段不能忽略燃油车消费者的用车诉求,应有的燃油车配置还需要切实、且诚心满足,尤其是针对部分高端车型的潜在用户。

再者,智能化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福特从之前的菲尔兹时代到当下的法利时代,一路上收购了大量的出行初创公司和智能驾驶技术公司、或者新企业的股权,从而给后来福特被看好增长潜力、股价上涨埋下伏笔。
但是另一方面,其robotaxi业务被现实证明确实不太容易找到很好的盈利模式,且极有可能变成烧钱巨坑。而robotaxi、robotruck的智能化技术也不能直接嫁接到家用乘用车,那么,如何实现智能化给整车业务赋能?福特必须谨慎考虑。
在这里,通用与Cruise之间的关系,是个很好的参考对象。女掌门玛丽•博拉(Marry Barra)还是坚持新初创公司要给主业务赋能,以至于跟技术出身的前高管丹•阿曼(Dan Ammann)意见不一,但最后还是求稳、求协同的路线占据了上风。

还有,福特对渠道和销售模式的摸索与运作,必须跟上时代节奏,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之前福特在中国决心改革,却把重点变成规格很高的FSDD新店标准,虽然有利于拉升福特品牌形象,但是没有命中最大痛点。如今的福特,在新零售新销售领域仍然需要进步。
最近有朋友在官网下订单购买新猛禽,结果进程被卡死而被迫放弃。询问福特相关人员,回答居然是下单流量太大而超过负荷。这显然不是理由,只能说明福特尚未充分做好销售端彻底跟上的准备。

最后,电动车业务独立,就势必要考虑几个关键信息。从昨晚的发布会信息看,福特目前并没有透露会否设立电气化新品牌,但无论最终路径怎么走,未来也不能为此抛弃福特主品牌。
将来,无论是福特主品牌换新,还是另起炉灶,品牌核心关键词是什么?如何实现足够的锐度和力度?这一直是严峻的考验。

昔年,亨利•福特这位最伟大的汽车人有一胜一败。胜是通过流水线掀起产业革命,败是亚马逊塔帕霍斯河畔的橡胶园乌托邦未能成落成。
今天福特“一气化三清”再现的是哪种场景?成败且不论,至少比尔•福特和吉姆•法利敢于再次站立潮头,搏击风浪,且看在东方最宏大的市场,又能为福特留下何种新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