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风道也都是为了空气下压力,大家都知道,现在行业里有空气下压力的SUV极少。车高会对空气下压力产生一定影响,车高(提升)后车底和车轮上的乱流很多,乱流就会产生升力。而我们这次是把极限状态下最大净下压力做到了90公斤,这是罕见的。它确保了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尤其是过弯的时候,会更加游刃有余。如果高速高弯乱流一上来都会漂,所以有必要把抓地力做好。我们常提到一个词叫做性能美学,性能定义美学,这是我们在设计方面坚守的思路。
庆岩:我们还是要坚持路特斯最传统的性能取向,在它这个取向里和续航、空气下压力、空气阻力找到一个最大的平衡点,这就是路特斯的工程师追求的事情,我们不会只是因为美就去做很多动作。
媒体:您对于设计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冯擎峰:标准就是路特斯,够不够路特斯。
在工程和美学之间并不是说纸面上的标准,是我们的工程师、造型师他理解路特斯的基因吗?理解路特斯的文化吗?理解路特斯的背景吗?他完全理解之后他才能做出来符合路特斯定位的产品。
当最后Eletre最后定型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兴奋了,包括在路特斯工作几十年的人也非常兴奋,因为之前我们希望打造一款SUV,确实也遇到了一些反对,大家会觉得你做成SUV还能成为路特斯吗?还能传承路特斯吗?这是我们在品牌方面讨论很多次的课题。但是最后产品冻结的时候,我们都非常兴奋,因为即便是SUV,我们依然能够把它做成路特斯。
柯林·查普曼家族,他的儿子也参与到了我们项目当中来。我们让他来看,他看了之后非常兴奋。
媒体:刚才庆岩总说到三个点,设计、性能、智能。Eletre这款车我觉得通过这三个方面定义他非常精准。设计和性能方面我们已经感觉到了,但智能还没开始传播,我们还没有感觉到,能不能讲一下。
冯擎峰:我觉得智能化其实和性能相关,智能本身也有性能、有功能。我们强调的更多的是要做更好的性能,不仅仅说做更多的功能,做很多的功能是容易的,但是你要想做成性能很好,这是很难的。
我一直坚守一点,硬件的高度决定了软件的深度。硬件要足够的高,软件智能化才能够不断的迭代。我们车机用双8155、提升算力、用四颗激光雷达,都是为了性能,而且性能的空间可以提升、增长。但是如果说硬件本身不够,天花板就在那里了,所以我们用了34个传感器,先把感知做到最强。
媒体:我们看到了,路特斯一直有很强的全球化的研发经验,刚才听也提到了,在智能化这个领域我们看到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中国区的需求特别旺盛,第二中国区的软件迭代速度往往比海外更快,我们作为全球化研发的车型,我们怎么保证在速度上我们在中国本地化的服务能够做到更好?
冯擎峰:智能化更多是在软件领域,这个领域中国还是比较领先的,所以智能化的整个能力中心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