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在全球市场的产销量已经突破90万辆大关;同时,在一体压铸技术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Model Y(参数|询价)的后地板原有的80个冲压焊接零件集成为1个铸件,直接实现了40%的降本,极大的降低了特斯拉的生产成本。反观,丰田生产电动车的成本远高于特斯拉,对于以控制成本为优的丰田,在成本方面落后于新势力,丰田绝对是难以接受的。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丰田内部已经开始重估自身电动车战略,所谓重新考虑,就是丰田有可能会减少30款这个数字,转而专注于提高产量和低成本制造,而核心就是对标特斯拉,“eye on Tesla”。
目前,丰田已经暂停了2021年12月宣布的30个电动车项目中的部分项目。或许,30款车型对于丰田这样“稳”的企业来说,确实显得过于激进,放缓推进的举措,反而更符合丰田的做事风格。
但是,放缓推进只是战略的其中一步,丰田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
四、“抱团取暖”,里程碑式的进步
拥抱比亚迪,或许可以让丰田获得更大的市场。
回看比亚迪的成长历程,早期阶段,曾因重度模仿丰田的车型设计,而广受关注。时过境迁,比亚迪在电动化领域取得的成绩,已经让曾经的被模仿者抛出橄榄枝,足以说明丰田高度认可了比亚迪的技术实力。
bZ3车型的推出,乃至双方后续的合作,丰田无疑将获得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支持,而比亚迪也将获得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的真传,双赢或许是最好的结果。
而这种合作模式,将成为中国品牌崛起的一个现象级案例。未来,外资、合资品牌习惯性俯视中国品牌的局面将有所改观。丰田与比亚迪的“抱团取暖”对于双方都意味着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bZ3的问世,让丰田的电动化之路又多了一条新的捷径,同时丰田在电动化方面的市场目标可以更加长远。
全文总结:作为2021年唯一一家销量突破千万辆大关的车企,丰田在纯电市场姗姗来迟,而且在最为核心的三电技术上还遇到了不小的问题。作为汽车巨头,丰田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补足与短板,向比亚迪抛出橄榄枝,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丰田、比亚迪和一汽丰田三家的合作,或许能够达到1+1+1>3=bZ3(不止3)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