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学斌认为,乘用车领域最早会在2025年实现自动驾驶的商用化。得益于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模型的高速发展,加上算力不再是瓶颈,自动驾驶的产品化是必然趋势。而接下来的重点就将落在成本和安全上。
随着自动驾驶等级不断提高,座舱的演进也愈发动态化。近年来,智能座舱可谓是新车差异化的主要战场。表面上看,电动汽车只多了几块屏,芯片算力越来越大,但站在车企的角度,座舱实现了用户和OEM的直接连接,使车企从一家to B公司开始有了to C的性质。
变化是史无前例的。用延锋国际首席技术官倪嘉文的话说,Tier1要做好准备,穿越汽车发展的新周期。车企同样需要储备充足的粮草。
我们在卷什么?
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和固态电池领域的竞赛持续升温,属于真正玩家的Battle赛一触即发。在此之前,汽车产业还需要思考几个问题。比如,车企要不要自研?供应商要不要开源?
当新势力纷纷开启全栈自研,传统车企也不甘落后,相继自研起电子电气架构、电动汽车平台,同时成立子公司展开自动驾驶业务的探索。不乏观点认为,自动驾驶只有自研,才能拥有灵魂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