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到的便是特斯拉。除了架构,特斯拉还自研了神经网络、ECU以及FSD芯片。
一方面,自研芯片有助于车企降低对外部的依赖,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自研芯片有望实现车企想要的PPA(Performance,Power,Area),即最大化系统性能,并降低功耗。还有一点,车企的算法配上自研芯片,可能效果更佳。
不过,邬学斌指出,芯片的最终目的是用来跑软件(应用),而软件要去实现功能。因此车厂首先要做的,是定义整车和电子电气架构,搭建应用层软件。尽管自研芯片并非必要,但汽车人要懂芯片,会选芯片,可以和芯片厂一起开发、完成定制化功能。
图片来源:奇瑞汽车
受电动化、智能化影响,汽车产业链重构正在上演。有的车企自研ECU,也有直接采购芯片的,但不变的,是汽车产业的合作属性。芯擎科技创始人、董事兼CEO汪凯表示,不论是智能座舱还是自动驾驶,商业性质的通用芯片,不可能由单一车厂完全搞定。
说到底,芯片行业本身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属性。不仅投入巨大,周期也十分漫长。早期一些国际OEM分拆出独立的零部件业务,这些Tier1依附母集团的业务成长,但再往后走,便需要更多的需求来支持自身的发展壮大。
放到今天,代价可能会更大。电动汽车的升级换代周期较燃油车时代大大缩短,意味着配套芯片的交付周期也随之缩短,如果延缓将影响到新车上市时间,进而导致车企竞争力受挫。
目前以蔚小理为代表的车企均开启了芯片自研,另外,也有一些车企通过投资、合资的方式进入芯片行业。整体上看,想要跨界造芯者不在少数。但埋头卷造芯,终归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