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词语常常被提及——全栈自研。
秉着“别人的屋檐再大,不如自己有把伞”的心态,从自动驾驶到操作系统、动力电池、芯片,车企似乎不掌握这些核心技术,就会失去竞争力,依靠供应商,就会变得非常平庸。
比亚迪、特斯拉的成功案例,让车企们看到自研的甜头。车企花费海量资金,构建自主研发体系,给自己添上“全栈自研”的标签,华为、百度等诸多供应商苦于甲方难寻,难以实现技术转化。
只是,造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车辆结构更加复杂、供应商体系更加庞大,车企不可能将所有的软硬件技术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
车企正在自主研发和技术合作寻求一个平衡点。
车企“全栈自研”的多样形态
综合来看,车企全栈自研的理由有很多。
当汽车产业从传统燃油车转向新能源车的过程中,大量新技术的创新,诸多燃油车技术无法直接迁移,给想要实现快速突破的新造车企业和面临新能源转型的传统车企造成阻碍,加之彼时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还不成熟,车企自然而然提升了自研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