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
Robotaxi 简介
(截至 2025 年 7 月)
一、定义
Robotaxi 是“Robot + Taxi”的合成词,指由 L4 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系统完全控制、无需人类驾驶员的共享出行车辆。乘客通过手机 App 下单,车辆自主到达起点并完成行程,按里程或时间计费。
二、技术架构
1. 感知: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组合,实现 360° 环境感知。
2. 决策:AI 算法(规则式+深度学习+端到端模型)规划路径、预测交通参与者行为。
3. 执行:冗余线控转向、制动、驱动系统,确保故障时仍可安全停车。
4. 云端:高精地图实时更新、远程监控与干预、车队调度、OTA 升级。
三、主流技术路径
• 纯视觉方案(特斯拉 FSD):仅依赖摄像头+AI,单车成本低,但对算法与数据量要求极高。
• 多传感器融合(Waymo、百度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硬件成本高,安全性与复杂场景适应性更好。
四、运营与商业模式
1. 自营模式:车企或技术公司自建车队、自运营(Waymo One、Cruise)。
2. 聚合模式:出行平台整合多家 Robotaxi 运力(Uber、Lyft)。
3. 混合模式:技术公司+整车厂+平台三方合作,共享收益、共担风险(Lucid+Uber+Nuro)。
五、全球落地进展
• 美国:
– Waymo 在旧金山、洛杉矶、奥斯汀全域收费运营。
– 特斯拉 2025 年 6 月在奥斯汀启动 35 辆 Model Y Robotaxi 试运营,4.2 美元/单,副驾仍配安全员。
• 中国:
– 百度“萝卜快跑”在武汉、重庆、北京亦庄等地开放全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计划 2025 年底车队规模超 1,000 台。
– 小马智行、文远知行、AutoX 在上海、深圳、广州限定区域开展载人示范。
– 政策阶段:道路测试 → 示范应用 → 联合试点 → 商业化量产。
六、成本结构与盈利关键
• 整车成本:激光雷达价格持续下探(2025 年主流 128 线固态降至 3,000 美元以下),前装量产车型 BOM 成本接近 20 万人民币。
• 运营成本:安全员是最大变量,法规允许“远程+车内冗余”后,单公里成本可下降 40% 以上。
• 盈利模型:以单车日均 300 km、客单价 2 元/km 计算,当车辆全生命周期成本 ≤ 60 万元即可在 4 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七、挑战与趋势
挑战:长尾场景安全、法规责任划分、公众接受度、极端天气稳定性。
趋势:
1. 2025–2026 年中美两地进入“千辆级”规模运营拐点;
2. 无方向盘、无踏板的 Cybercab 专用车将在 2026 年量产;
3. 车路云一体化(V2X)在中国快速推进,为 Robotaxi 提供路侧感知与协同决策支撑;
4. 后疫情时代,自动消毒系统(特斯拉专利)与无接触服务成为标配。
结论
Robotaxi 正处于“小范围验证”向“千辆级商业化”过渡的关键节点。技术路径之争、成本下探速度、政策开放节奏与运营规模效应,将共同决定谁能率先跨越鸿沟,进入万亿级共享出行新蓝海。